实验室用水作为实验的基础保障,其质量直接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。根据我国现行标准《GB/T 6682-2008 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》,实验室用水分为三个等级,分别对应不同的应用场景和技术要求。
一、水质分级与应用场景
1. 一级水
适用于高精度分析实验,如高效液相色谱(HPLC)、原子吸收光谱(AAS)等对颗粒和离子浓度敏感的检测。其制备需通过石英蒸馏或离子交换混床处理后,再经0.2μm微孔滤膜过滤,确保电导率≤0.01 mS/m,吸光度≤0.001(254nm)。由于纯度极高,一级水不可长期贮存,需现用现制。
2. 二级水
用于无机痕量分析,如ICP-MS、常规化学合成等。可通过多次蒸馏或离子交换法制取,电导率≤0.10 mS/m,可氧化物质含量≤0.08 mg/L。其贮存需使用同级水清洗的聚乙烯容器,避免污染。
3. 三级水
适用于一般化学分析、试剂配制及玻璃器皿清洗。采用简单蒸馏或离子交换即可达到要求,电导率≤0.50 mS/m,pH值范围为5.0~7.5。可使用玻璃或聚乙烯容器存储,但需定期检查水质稳定性。
二、水质关键指标
各级水的核心指标差异显著,具体如下:
- 电导率:反映水中离子含量,一级水要求最高(≤0.01 mS/m),三级水允许范围较大。
- 吸光度:衡量有机物污染,一级水需严格控制(≤0.001),二级水次之。
- 蒸发残渣:体现可溶性固体残留,三级水因用途广泛,允许残渣量≤2.0 mg/L。
- pH值:仅对三级水作明确规定(5.0~7.5),一级水和二级水因纯度高,pH值难以准确测定。
三、制备与管理规范
1. 容器要求
各级水均需使用专用密闭容器,一级水和二级水推荐聚乙烯材质,三级水可选用玻璃容器。新容器需用20%盐酸浸泡2~3天,再用待测水反复冲洗并浸泡6小时以上,确保无溶出杂质。
2. 取样与运输
取样时需采集3L以上代表性水样,使用待测水预清洗容器,避免污染。运输过程中需保持容器密闭,防止外界杂质混入。
3. 安全管理
实验室应建立用水安全制度,定期检查水管接口、阀门及纯水设备老化情况,避免漏水事故。一级水制备设备需配备在线监测,确保水质稳定。同时,化学废液需分类处理,禁止直接排入下水道,防止管道腐蚀或环境污染。
实验室用水规范需结合具体实验需求选择合适级别,并严格遵循制备、贮存及安全管理流程。通过标准化操作与技术升级,可有效保障实验数据的准确性与可靠性,同时降低运行成本和环境风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