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据计算得到的通风量和系统阻力,选择合适型号和功率的通风机。通风机应具有良好的性能和可靠性,满足实验室的通风要求。同时,要考虑通风机的噪音水平,选择低噪音的产品,以保证实验室的工作环境。
自然通风:适用于对通风要求不高、污染物产生量较少的实验室,可作为辅助通风方式。优点是无需能耗,通过合理设计窗户、百叶窗等开口,利用自然风压和热压实现空气交换。但受自然条件限制,通风效果不稳定。
全面通风:通过在实验室顶部或墙壁安装通风机,实现整个实验室空间的空气置换。适用于污染物散发较均匀的实验室,能有效稀释室内污染物浓度。
局部通风:对于产生集中污染源的实验设备,如通风柜、生物安全柜等,应采用局部通风方式。局部通风能在污染源附近直接捕捉和排出污染物,防止其扩散到实验室其他区域,具有通风效率高、节能等优点。
通风柜是实验室中最常用的局部通风设备,应根据实验需求选择合适的类型和尺寸。通风柜的面风速应保持在0.5-0.7m/s之间,以确保能有效捕捉和排出污染物。同时,通风柜应具备良好的密封性和耐腐蚀性能。
按换气次数计算:根据实验室的使用功能和空间大小,确定合适的换气次数。一般化学实验室的换气次数为8-12次/小时,生物实验室为6-8次/小时。换气次数乘以实验室体积即可得到所需的通风量。
按污染物散发量计算:对于已知污染物产生量的实验室,根据污染物的性质和允许浓度,通过公式计算所需的通风量,以确保室内污染物浓度不超过安全标准。
送风口与排风口布局:送风口应均匀分布,使新鲜空气能均匀地送入实验室各个角落,避免出现气流死角。排风口应靠近污染源,如通风柜、实验台等,以便及时捕捉和排出污染物。送风口和排风口的位置应避免气流短路,确保气流能在实验室中形成合理的流动路径。
气流方向:一般要求气流从清洁区域流向污染区域,如从实验室的入口处流向通风柜等污染源。在生物实验室中,还应注意气流从低风险区域流向高风险区域,防止微生物等污染物的扩散。
风量调节:通风系统应具备风量调节功能,可根据实验室的实际需求,通过变频器等设备调节通风机的转速,实现风量的无级调节。这样既能满足不同实验阶段对通风量的要求,又能达到节能的目的。
监控与报警:设置监控系统,实时监测通风系统的运行状态,包括通风机的运行参数、通风柜的面风速、室内空气质量等。当出现异常情况时,如通风机故障、面风速过低等,系统应能及时发出报警信号,提醒工作人员采取措施。